寻找女神
在古代社会,女神象征着生育、大地、丰收和民族活力的延续。因为这个原因,女神被广泛崇拜。正因为如此,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女性雕塑殉难在欧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古代遗址和坟墓中被广泛发现,并且一直被社会和历史研究者以及材料和文化史研究者放在首位。
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时期的数字很少。唯一的材料是小而简单的,大多数都是作为工具上的附件或装饰品出现的。至于女性雕像,缺乏典型和清晰的标本。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红山文化区开始出现,并最终被牛河梁遗址发现女神像的确凿考古资料所证实。在中国古代,不仅有女性雕像,还有完美的女神崇拜形象。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思想中,女神崇拜也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么,女神是怎么找到它的?
1963年,来自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内蒙古团队刘金香发现了一小块陶土,上面有一个半身像、一个破碎的头、突出的胸部和下半身周围的垂直条纹,剩余高度为3.8厘米。挖掘者认为这是一尊女性雕像,并公布了一张图表。
左贤县鸽子洞遗址
1973年,当辽宁考古学家在喀左县发掘鸽子洞遗址时,他们去附近的山区调查古人的生活环境。在一个叫瓦屋的平丘上,他们意外地发现了陶器碎片和彩陶,它们有着厚重的胎记,厚厚的陶壁,还有一些外面涂着黑色。这是一个典型的红山文化的无底红陶缸。这让考古学家感到惊讶。从那以后,朝阳区的文物调查工作就在郭大顺、孙守道等专家的直接参与下开始了。卡吉县是第一站。红山陶片在全县被发现,其中9块相对简单。其中,兴隆庄乡东山嘴遗址和草场乡南沟门遗址出土的陶器较为丰富,以彩陶为主。
从1979年到1982年,东山嘴等遗址共发掘了两次,面积达2250平方米。15厘米厚的耕层下面有一层文化层。石头建筑工地、圆形祭坛等。被发现了。石斧、石碣、石磨盘、石芯、石镞、填缝碗、圆柱形罐、双耳小口罐、杯子、豆子、小口罐以及20多尊陶制残余物已经出土。其中,两名裸体孕妇直立,最大的7.9厘米高,较小的5.8厘米高,头部不完整,腹部肿胀,臀部肥胖,左臂弯曲,左手贴于上腹,有阴部痕迹。此外,还出土了一件双龙头玉黄和一件绿松石玉(猫头鹰)。
东山嘴遗址
在1982年人口普查总结报告会上,郭大顺先生指出:“东山嘴遗址的发现与史前祭祀和文明起源有关。”同年,郭顺先生在河北省蔚县西部合资企业现场会议上介绍了东山嘴的发掘情况,并介绍了当时中国考古学会会长苏先生的高度重视。苏先生决定去东山嘴实地考察。
1983年7月20日,由苏先生率领的19名北京考古学家来到东山嘴遗址。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该国发现的第一个史前祭祀遗址。会上,俞先生作了令人震惊的讲话。他说:“国际学生经常问为什么中国没有从史前文化到青铜文化的女性雕像。经过这两天的经历,我们才知道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材料,这个材料是国家考古界等了30年才发现的。这些是一些新石器时代妇女的雕像和与这些雕像相关的祭祀场所。”苏先生指出:东山嘴遗址对于研究燕山南北之间的古代长城文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鼓励辽宁专家在喀左、凌源、建平交界处多做工作。并预测在这个领域会有重大发现。
1981年,建平进行了一次文物普查。当时的朝阳市文化局宫东亲自到了县城。全县32个乡镇文化站的站长集中在县城培训,当时分管业务的郭大顺先生亲自授课。郭先生强调了发掘红山文化遗址的重要性,并阐述了红山文化的特点。为了休息,浮山乡文化站站长赵说,马家沟生产队队长家有一个“笔筒”,就像郭先生说的红山文化玉器。
第二天,培训班一结束,县文化厅干部郭先生、李殿富、赵就骑自行车去了离县城7.5公里的福山乡马家沟生产队长栗色土。马队长热情地欢迎客人进入房间。郭先生一进屋,就看到柜台上放着一个笔筒状的装置,但不是笔筒。几支钢笔真的插在里面了。郭先生走上前去拿起"笔筒",仔细看了看。他欣喜若狂。这是什么样的笔筒?这是我们在朝阳寻找的红山玉器中最重要的类型——马蹄形玉环。经马队长同意,郭一行带着玉带进行了深入研究。
沿着成功之路,郭先生从村民那里收集了两块红山玉,一块是马蹄形玉箍,另一块是双玉。郭先生认为马家沟附近一定有红山文物。在询问村民们在哪里找到这些东西后,村民们把郭先生和他的家人带到了牛河梁山。
这座山位于101号公路的南面,晋城铁路的北面。东西向位于凌源市和建平县的交界处。红山文化的泥红色陶器和彩陶片散落在表面。承包这块土地的老人说,他在这块土地上干活时,还捡了块"万"形的石头,因为它们坏了就扔掉了。这些重要文物使郭先生和其他考古学家毫不怀疑,这是红山文化的又一遗址。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考古学家们集中在这个平台上寻找“宝藏”。果然在一条沟里,老百姓举起石头露出了人骨。经过简单的安排,一座坟墓被清理了。
牛河梁第二工地
坟墓是一个石棺,东西长2米,宽0.8米。有一个人被埋时仰面朝天,四肢伸直,骨头保存完好。在墓主人头部的左侧,发现了一枚玉环。玉球是白色的,直径21.1厘米。它的尺寸很大,只有一个孔和一个三角形的横截面。这是红山文化墓葬首次被发现,也是红山文化玉器首次在墓葬中正式出土。这一天是1981年4月8日。该遗址后来被称为牛河梁遗址的第二个遗址。该墓被编为1号墓、1号墓、1号墓、2号墓。
1983年国庆节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学家孙守道带领考古队与考古学家方点春等人一起开始了对牛河梁遗址第二处的发掘,并继续在周围的山丘上寻找新的遗址。
十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孙守道和其他考古学家走了一天,累了。他们在牛河梁第一个山脊上的山上坐下,准备回到马有图的家,他是浮山镇马家沟的生产负责人。浮山文化站站长也参加了调查。这时,他独自来到了最近的山沟。撒尿时,他低头一看,突然发现一块泥土暴露在地上。他想知道这里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否则,粘土碎片会从哪里来?孙先生和考古队都非常惊讶和兴奋。他们冲到沟边,俯身仔细探索,以免丢失任何东西。果不其然,努力得到了回报,更多的粘土碎片暴露了出来。更让他们吃惊的是,他们发现了陶制的耳朵、鼻子等。
俯瞰牛河梁
此时,夕阳西下,牛河梁布满了红色的云彩。他们满怀收获和喜悦,披着彩霞,一路笑着回到自己的住处。他们像往常一样盘腿坐在炕上的小桌子周围。但是今天的小酒特别浓,今天的农家饭特别香。他们满怀期待地做着梦,彻夜未眠。
不久,热心的考古学家开始了对该遗址的试掘。表土被移走,露出一个多室房屋,有三个室:主室、左右侧室、北室和南室。这房子是半地穴式的。从碳化的木柱和烧过的陶器的分析来看,它被一场大火烧毁了,上部完全坍塌,只有地下部分被保存了下来。考古学家只触及了表面,出土的文物令人眼花缭乱。它们包括类似木头的建筑构件、壁画、陶器和三倍真人大小的耳朵和鼻子。那么,有更完整的雕像吗?考古学家继续努力挖掘和寻找希望。
发现女神
1983年11月2日,在试掘现场突然发生了骚乱。原来,一件圆形陶器暴露在西屋。所有在场的人都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尊人头雕像。每个人都沉默了,现场非常安静,只有清晰而缓慢的铲刮土壤的沙沙声。前额露了出来,接着是眼睛和嘴巴。一个完整的女性被发现了。她仰面朝天,眼睛睁得大大的,微微笑着。每个人都齐声高喊“女神”。摄影师李振石捕捉到了这一场景。这张名为“千年一遇”的照片参加了当年的省级旅游摄影展,并获得了一等奖。夕阳西下的时候,来自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女性考古学家魏凡在试掘现场铺了一块木板,木板上还铺了一块红色法兰绒。专家们小心翼翼地邀请女神出来,并把她放在法兰绒上。她双手捧着女神,高昂着头,用夕阳的光芒覆盖着自己。她整体走出丛林,下山,回到马家沟的住处。男队员们紧紧跟在后面,面部表情和精神都跟在后面。这是可以想象的。从那以后,这个地方就被编号为牛河梁一号,命名为“女神之殿”和女神雕像“女神”。
牛河梁庙位于牛河梁第二根横梁的顶部附近,海拔673.1米。这是一个巨大的建筑体。它可以分为两部分:主体部分和附属部分。主要部分包括寺庙的一个大平台。附属部分是指分布在主体周围的几个凹坑。
附属部分,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位于寺庙以南12米处。这个坑里装满了白色的灰烬,并且有丰富的文物,包括石阡寺的研磨机、刮刀和石器,以及用之字形装饰的陶器,如圆柱形罐、小口罐和碗。大量动物骨头,主要是羊骨头。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批特殊形状的陶器,包括大型陶罐、刻洞瓶形器和陶瓷方器。有些陶器很大,有些制作得更精细,甚至还有壁更薄的彩绘陶器。另一座圣女庙的东侧距山平台的东墙60米,这是一个长约11米、宽约4.4米的近乎矩形的坑。坑内的沉积物都是陶器,数量超过100件。回收气缸的高度可达63.6厘米,最短可达23.6厘米。因为这些坑里出土了大量的非日常必需品。因此,这应该是与祭祀相关的遗物。
平台位于帕台农神庙的北面,离帕台农神庙的北墙只有8米。两个站在山平台的南部,东西并列,一个站在北部。南北东西各长约200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场地周围有人造石边墙。山平台的台面离寺庙的地面有2米。
女神庙
寺庙全景
女庙位于牛河梁第二山脊顶部附近的一个平坦地区,原生黄土堆积较厚。寺庙的平面狭长,从北到南最长22米,从东到西最窄处2米,最宽处9米,从南到西20度。寺庙主体和单体两个单元。主体部分连接有多个腔室。主室是圆形的,左侧有一个圆形侧室,右侧有一个圆形侧室。从平面上看,北部是一个长方形的室,南部是两个圆形的室,并与一个从东向西横向排列的长方形室相连。寺庙的主体分为七个房间,南北总长18.4米。主体南面水平布置一个单间,长6米,最大宽度2.65米。主室和南单室相隔2.05米。
这座寺庙是一座半地穴的民用建筑。现在保存下来的地下部分有0.1米深。从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交接处预留的弧形墙面看,墙的地下部分是垂直的,地面呈拱形上升。根据对南单间四面成排分布的碳化木柱痕迹的分析,木柱最初是竖立在地面上的,木柱内侧贴上一捆捆草,然后将草和土涂抹在墙面上,形成各种规格的仿木条,大多为8厘米宽的正方形木条。从现有的试件来看,采用方形板条作为横杆,与之相交的竖向木柱作为圆木柱,它们之间以模拟脊椎窝的方式相互连接。墙面是多层的。为了便于层层粘合,内壁表面通常制有密集的圆孔,像蜂窝一样密集覆盖。墙面也有红白相间的几何形状,都是宽带直线和虚线,两个相对的虚线为一组。虽然它相对简单,但应该是目前在中国看到的最早的壁画。
除了各种倒塌的墙壁和屋顶,寺庙的半地穴部分充满了遗物,包括人物、动物和陶瓷祭祀器皿。
陶器。目前,出土的陶器有四种。一个是雕花洞彩陶礼器,它是用泥红色的陶器制成的,纯而坚硬的泥,壁厚2厘米,红色底,黑色。图案是由宽条组成的几何形状。这些条非常规则,有长方形的雕刻孔。雕孔彩陶礼器造型独特,体积大,腹径1米以上。它可以被称为“彩陶之王”。第二个是一个盆,有一个窄口,一个短圆唇,一个很厚的鼓,浮雕条纹和"直"线,一个很厚的墙和一个很大的数字。第三个是香炉盖,由细泥、红棕色陶器制成,看起来像一个倒置的豆子。盖体为折叠盆型,宽边大,折叠腹部外有直而尖的白边。封面上饰有精致的锯齿形压花点,中间有四个长条形装饰孔。盖子的把手很细,并且有一个大的喇叭状的把手端。盖子是坚硬的,形状规则。第四个是一个有盖碗形状的小圆盖装置。出土了四件大小和形状相同的文物。
动物雕像。动物雕像可以分为龙形和鸟形两种,每种都有两件。龙形遗迹属于两个人。在主体的上部发现一个个体。龙头直立在北方,鼻孔呈扁圆形。吻上的眼睛部分仍然存在。眼睛是由粘土制成的,上下颚之间的獠牙露出来,身体巨大,脚向前延伸,爪子是中间的脚趾,两边的脚趾略短。另一具尸体是在南丹屋发现的,只有下颚部分涂有彩色塑料,长颚涂有朱砂,大象牙涂为白色。上述两个动物雕像的原型,被牛河梁遗址发掘简报称为猪龙。经过专家的观察和研究,认为熊龙更合适。关于鸟形雕像,只发现了一对鸟爪,出土于北室北墙附近。每只爪子的一侧有两个脚趾,脚趾弯曲在一起,每个脚趾有三个关节,突出的关节,尖尖的脚趾,长度为15厘米。它类似于大型猛禽的形象,如鹰。
数字。雕像是寺庙的主要部分。经过试掘,在主室、东西室和南室发现了这些人物的遗骸。可识别的形状是上臂、腿、肩、胸、手、眼球,属于大约7个人。它们都是粗糙的泥胎,外面有细泥,打磨光滑。有些表面被涂上红色或油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女性的特征。根据它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在主腔中心发现的残留鼻子和大耳朵。从它们的质地和大小来看,它们属于同一个个体,是真人的3倍。第二类是在西屋清理出来的胳膊和腿,它们是真人的两倍大。第三类是在主房间发现的真人大小的人类塑料遗骸,包括右肩、肩臂、乳房和左手。
寺庙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发掘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女性头部。当头像出土时,它正躺在圆形墓室的西侧,头朝向东北,脸略西。除了头发的顶部、左耳和下唇,头部肖像是完整的。头像现在高22.5厘米,耳宽23.5厘米,眼窝长6.2厘米,两眼相距3厘米,鼻子长4.5厘米,鼻子宽4厘米,耳朵长7.5厘米,耳朵宽3.5厘米,嘴巴长8.5厘米,嘴唇高2.5厘米。这种塑料泥是由黄土制成的,混合了草和草,还没有被烧制过。内管是厚厚的泥浆,成型零件是由细泥。外层皮肤光滑,面部鲜红,嘴唇涂有朱砂。头的后半部分断了,但相对来说是水平的,这似乎是由于被附在墙上造成的。在头部后面的断裂面中间,可以看到草的痕迹,这应该是雕塑中使用的“骨架”。头像是一张方形的圆脸,颧骨突出,眼睛斜斜,上眼睑,特别是眼睛内角的赘生物比较发达的精致表情,不引人注目的眉弓,低而短的鼻梁,圆头,鼻底扁平,没有鼻沟,上唇细长,所有这些都有蒙古人的特征。头部有一个凸起的前额,一个陡峭的前额,和小而细长的耳朵。面部表面是圆的,脸颊丰满,下巴尖而圆,所有这些都具有女性特征。除了现实主义,头像还有相当丰富和微妙的表达。上唇的外侧充满了运动,圆圆的嘴角向上翘起,嘴唇的肌肉向外倾斜,显露出一种神秘的感觉。特别是在眼眶中深深嵌着的圆形玉石片一样的眼睛,使强烈明亮的眼睛突然生成出来,是上帝之笔。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对整个头像进行适当的夸张,将生动性、表现力和动态性融为一体,追求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情感,从而创造出一幅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神化的女神头像。
复辟女神
2008年4月初,朝阳旅游局举办专题论坛,邀请中国刑警学院赵教授修复“牛河梁神女、中国龙鸟、辽宁古水果”雕像。我很震惊,并非常重视它。赵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首席教授,著名的犯罪外貌专家和痕迹考古学家。他成功地恢复了长沙马王堆女尸的古代面貌,著有《西游记》、《楼兰美人》、《清代费翔》等古代人物。“女神”的恢复应该是经历和成熟的。但是,赵教授仍然感到很大的压力,因为中国的母系祖先——东方女神,是中国人民所关心和世界所关注的,也是唯一能够成功的。为此,他竭尽全力。3日,他与弟子们视察了朝阳,并与有关同志进行了会谈。每天在线查看相关信息;跑去沈阳,去北京,去图书馆,去大学,虚心请教相关专家。我拍了无数照片,拍了成千上万张照片。经过仔细的考虑和准备,我尽我所能来满足我的心。它于2008年6月16日顺利完成。它于17日通过媒体发布。它展示了中国母亲祖先——东方女神的原始面貌。
被修复的女神坐在牛河梁的地上,背景是云彩,云层中有成千上万道光线,象征着人类在黎明前冲破黑暗,迎来了东方文明的黎明。黎明时,女神盘腿而坐,头上戴着花环。这朵花是世界上第一朵花播下的种子。这种花生根、发芽、开花,颜色丰富多彩。女神收集各种各样的花,并把它们编成头饰,象征着人类的繁荣。在她的右手中,女神拿着一朵绿叶中有雄蕊的花,向世界和所有生物传播爱。左手是拇指和中指相连的手,用来祭拜天地和为人民祈祷。女神宽阔的前额、浓密的眉毛、大眼睛、高高的颧骨、相称的耳朵、翘起的嘴角和微微微笑的脸...多么庄严和善良,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和祝福。女神那隆起而微微下垂的乳房,突出的腹部,象征着人类的繁衍,象征着民族的延续。这是中国的母亲祖先,东方女神,在5000年前被古代祖先崇拜。
神圣的女神
女神是一种偶像崇拜。它是人类进入宗法社会初期的祖先崇拜。祖先的祖先应该是中国人文主义的祖先。
我们知道,在人类形成之初,自然界面临着“人比动物少,动物比动物多,人比动物多,昆虫和蛇比人多”“人们吃水果蓍草蛤,闻起来很臭,还会伤胃。人们患有许多疾病。”(韩非子。为了确保人类生命的安全和获取最低的生活资料,人类正在顽强地与可恶的大自然作斗争。这时,只是为了生存而战,没有“崇拜”。然而,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人类积累了生活经验,逐渐产生了语言、意识和思维。从而开始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一方面,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各种生活条件,如阳光、雨露、土地和森林、食物、衣物、住房和交通。另一方面,毒蛇和野兽,地震和火灾,干旱,洪水和虫害,严冬和炎热,强风和肆虐的风暴等。都在无情地威胁甚至摧毁人类的生命和家园。其结果是混淆了罕见且反复无常的自然现象。经过长时间的不理解的思考,人类逐渐对自然物体和力量产生了敬畏、依赖和神秘的感觉。他们认为在所有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位大师,他的力量是无限的,他可以祝福和伤害人类。他们是自然之神。只有向他们致敬,我们才能得到他们的祝福。这是人类最早的自然崇拜。根据神话传说、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中国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包括:太阳、月亮、星星、风、雨、雷电、山、湖、动植物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开始有意识地思考人类的起源。虽然原始祖先也通过男女之间的交流繁衍后代,但人类最初的繁衍是大自然的恩赐。也就是说,女人是由自然神诱导而生的。这个自然神是生命中的动物和植物。在只知道它母亲的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相信它的祖母是被一些动物和植物诱导来繁衍氏族的。那么,这种动物或植物就是这个氏族的“祖先”。这个所谓的“祖先”与氏族有血缘关系。因此,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一起崇拜同一种动物或植物。逐渐地,被崇拜的动物或植物成为氏族的象征,人类也从自然崇拜演变为图腾崇拜。当它第一次出现时,图腾形象与自然形态非常相似。也就是说,图腾形象是羊和虎,所以氏族人崇拜真正的羊和虎。在图腾崇拜的鼎盛时期,祖先意识得到强化,从而形成了“兽的人格化”的形象。图腾形象从动物演变成半人半兽的图腾。在古代,中国最早的两个神伏羲和女娲是人头和蛇身。《山海经》中描绘的“龙头怪”和“人面虎身怪”是图腾的化身。
随着人类对自然控制的增强,对动物和植物的了解也有所提高。人们已经从对动物和植物的恐惧、顺从和崇拜发展到驯养动物和种植植物。可以说,生产力的飞跃带来了人们思想的飞跃。他们不再把图腾视为他们的祖先,而是认识到氏族的祖先是他们自己的祖先。也不再崇拜特定的图腾,而是在直接崇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生殖崇拜意识和血族寻根意识。传承是宗族发展的基础,统一的祖源是巩固宗族团结、稳定宗族社会的关键。这种社会需求要求人们记住并崇拜他们的祖先。在“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包括早期的宗法社会,人们崇拜的祖先只能是女性。随着父权制社会的发展,男性的权力得到了加强,人们崇拜的祖先也深化为男性。
这些被我们祖先崇拜的男女是我们后代的祖先。
牛河梁遗址发现的女庙是红山祖先的氏族和祠堂,是红山祖先祭祀祖先的圣地。女神庙出土的雕像是红山祖先的女祖先。可以想象,在祭祀之日,居住在附近的红山部落的祖先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寺庙北侧的40000平方米的广场上,在巫师的统一指挥下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它是如此庄严壮观。女神坐在寺庙里微笑着接受人们的崇拜是多么的崇高和神圣。
在中国土地上,红山先民从远古的自然崇拜演变为进步的图腾崇拜,从图腾崇拜演变为文明的祖先崇拜。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思想领域的一次飞跃。正是这一飞跃带来了社会变革和文明的曙光。因此,红山祖先聚集在一起,庄严而虔诚地崇拜他们神圣的女性祖先。
(来源:中国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