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带流行“虎不食孝子”,源自一个坎坷故事(李玉华)


虎毒不食子,这是大家脱口而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在我们这一带,却被说成了虎不食孝子,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这里有故事。

这个故事要从十几年前说起了。寡居几十年的陈氏,走完了她的苦难人生,寿终正寝了。她的两个儿子,各带着自己的妻儿份份来家奔丧,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奔丧,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们的同宗叔父还在电话里提到他们家有一幅乾隆墨宝。小时候,他们模模糊糊也听到亲邻们说过,他们问过母亲,有没有这回事,母亲说,根本没有的事,是他们瞎扯的,这次同宗叔父重提这件事,看来不是空穴来风。要他们共同来家商量,怎么处理?两个儿子各被媳妇撺掇,身不由己。乾隆墨宝价值不菲,是他们家的传家宝。他们也都听说过,清三代的字画康雍乾,尤其是乾隆的,那都是几千万的存在,妯娌俩各不相让,说什么也要占为己有。

说起陈氏也够命苦的,几岁时因为家贫,被卖到曹家做童养媳,苦煎苦熬到了十六岁,和丈夫圆了房。陈氏也很争气,三年时间,给曹老爷子生了两个胖孙子,大的取名曹贵,二的取名曹富。老爷子看着长得水洗一样的宝贝孙子,乐得合不拢嘴,陈氏的身价也见长了,门欋子改棺材,踢过来腃过去的,倒盛了人了,不光不伺候人,还有人伺候了。老爷子给她配了丫鬟。

按说陈氏该苦日子熬到头了,谁知时运不济,到了四九年,解放了,曹家是地主,家里田产被充公,全都被分给了穷苦老百姓,曹老爷子夫妇又气又恼,一病不起,相继离世。

陈氏无怨无悔,谁教自己当初来到这个家?摊上了,就得接受,自己娘家本来就是穷苦人,又不是没吃过苦?虽不能饭来张口,水来伸手,但凭出力养活一家人还是能做到的,别看陈氏裹了脚,下地干农活还是不弱其他女人。

可就是这样的日子,上苍也吝啬。不愿眷顾苦命的人,五四年,丈夫患病也走了。陈氏是个倔犟的女人,在邻里乡亲帮助下,安葬了丈夫,带着两个儿子,孤儿寡母的,苦撑日月。文化大革命时候,是讲究成份的,她家是地主,属于地富反坏之列,别人在生产队干完农活,都可以回家照顾老小,她不能,还要到大队学习班学习改造,去就去呗,全大队二十多人,男女都有,所好陈氏上辈没作什么恶,没有民愤,她本人生性贤淑,待人都不错,大家也没有下眼看她。她一边挣工分养活两个儿子,还不忘教育孩子努力学习,俩儿子很听话,学习成绩都很好的。

公元一九七七年,全国恢复高考了!而考生的条件,主要是看本人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两条就可以了,对成份不限制了。两个儿子都报了名,结果还都考上了。这是大喜事,也是大愁事。虽说那时上大学是公费的,但自家也不能一点不拿吧,怎么办,限于家庭条件,弟兄俩只能走一个。弟兄你推我让,弟说:哥,你今年都三十了,今年高考年龄正好放宽到三十,错过了今年,你就没有机会了,再说你考的分数比我高,考的学校比我好。还是你去上吧。就这样大儿子步入了高校大门。他学的是文科,毕业后分到了县哪个局里当了不大不小的干部。

二儿子在家帮助母亲务农,那时已开始联产计酬了,接着就是大包干。一来二去,也把二儿子学业耽误了,但人家必定都是高材生,脑子好使,几年折腾,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好政策光照下,这家伙竞成了私营企业家,办起了板材深加工,成了一方首富。


邻里乡亲都暗暗树起了大拇指。称曹老爷子到底是读过私塾的,有远见,给两个孙子取名,一贵一富,名付其实。陈氏这会好过了,该享清福了。

可家家都有难念的经。谁也想不到陈氏养老倒成了问题。先是大儿子曹贵把娘接到县城,没过几个月,媳妇就一脸不一脸的,和丈夫嘟呶不休,就你当这个没有一点实权的破官,就那么一点死工资,养活我们娘俩都不够,又是迎来送往的,开销这么大,还要养活老娘?曹贵不敢大声:娘也不容易,几十年来,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作少的尽点孝心不为过。再说她能吃多少呢?媳妇说:吃多吃少咱不说,她不是就你一个儿吧?你弟怎么不问事?就你是个孝子?曹贵大话不敢说。他和爱人是大学时相识的,他不能否认,他毕业后的分配。能够来到县局,自己虽然有点真才实学,但绝对离不开老丈人的光环,所以他是又感恩又敬畏,日常生活尽量不和爱人发脾气。以免落个忘恩负义的骂名。处处相让,能忍则忍。

陈氏不是糊涂的人,这一切她明白得很,不能让儿子为难,还是自己提出回老家。

曹贵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默许了。每月偷偷给娘打点钱。

陈氏来到老家。乡亲问她:老嫂子,在县城过得好好的,来家干什么?陈氏好要面子:那鬼地方,一个熟人也没有,哪比咱家里,老少爷们有说有笑的好啊。乡邻说这倒也是。这事就过去了。

二儿子听说娘来了老家,百忙中抽空来家把娘接到厂里,刚来几天,二儿媳妇热汤热水的,照顾得很周到。陈氏也很满足。谁知有一天,儿子和媳妇的吵架又让她听到了。媳妇大声说:你再给我说一遍,在俺家不走了,你要给养老送终?凭什么?凭什么!!当初你和娘挣工分,完粮纳税,省吃俭用,供他上大学,现在有本事了,不问老的事了,甩手给了我们。我们是有点钱,可那也不是大水淌来的!你明天就送回老家。或送到老大家,不然我跟你没完!你说曹富能管得了厂里几百号工人,就是管不了老板娘。陈氏耳朵又不聋,听得清清楚楚。二儿这里也呆不下去了,她的脾气就是这样,一辈子耿直!

回到家里,难免又有好事的乡邻问:老嫂子,富子那里也不好吗?陈氏回答:天天机器闹轰轰的,哪有咱家里清静。这理由多好的回答。自此以后,谁来接都不去,直到终老。

陈氏的灵堂灵位及祭品之类,也都是曹贵的同宗叔父和亲邻们操办的,他们两家人来到灵棚有真哭有假哭的闹腾了一番,老大媳妇抢先直奔主题:叔,你电话里说,我们家有祖传的传家宝是吧?退休老教师捋了捋银须说:是的,曾经是,现在不是了,确切地说,它是我们曹姓家族的传家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家宝。老二媳妇也不甘落后:怎么说得这么玄乎?是我们的,就是我们的,拿出来交给我们,致于我们怎么分,那是我们的事,你老人家就别操那份心了。老教师不紧不慢说了话:不操心不行啊,我不能忘了你婆婆,我的老嫂子临终嘱托。这时,曹贵老宅子院子里人越聚越多,大多都是曹姓宗族的人,也有一些外姓人。本来曹贵曹富弟兄倆在这个穷乡僻壤混得这么好,就是鹤立鸡群了,谁不羡慕,今天他们家有这么大的事,家里有一幅大清皇上墨宝,价值几千万,不引起轰动,那才怪呢?

老教师环视一眼围观的亲邻说:我说这传家宝是我们曹姓家族的,是有缘故的。听说是曹姓家族的,整个曹姓家族的人都震动了!有称叔,有称伯,有称爷爷的,都迫不及待,说来给俺听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说不定俺也能分到一杯羹?众人洗耳恭听。

老教师娓娓道来,给大家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故事:话说大清乾隆年间,狼窝山下住着一户曹姓人家,这家人也说不清什么来历,兴许是从哪里逃荒来的,先在这里搭了个茅庵住下,开荒种地,上山打猎,在这里生存了三代人。长年累月的劳苦奔波,风餐露宿,曹老头病了,浑身疼痛,咳嗽不止,不到六十岁的人,躺在床上,一天不如一天。儿子及家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翻山越岭请来了朗中,给老人瞧病。

朗中望闻问切了一番,说这都是长年累月狩猎,在风餐露宿里落脚。留下的病根子。

我先给开个方子,不过这个方子如果能加上蜂蜜就更好了,这蜂蜜最好用我们这一带山上的野蜂蜜,儿子听在耳里,记在心里,朗中走后,他就背上药篓上山了,他打猎时就知道一悬崖峭壁处有一个蜂巢。

过了两天了,儿子没回来,曹老头躺在床上也睡不安了,不对,不管采着没采着,总该来家了。这山里虎狼都有,野兽出没,儿子出事了。老头捶胸顿足:都怪我啊?是我葬送了儿子!你不该听那朗中的话,去采什么蜂蜜!老人直想爬下床,一头撞死,但身体不给架势他行动不得。他的十六岁孙子没和任何人道别,离开爷爷屋里,背上弓箭,手持钢叉,偷偷上山寻父去了。


他在山上苦苦寻了两天,平时和父亲去的地方都到了,可就是没见到父亲的身影,身上的干粮快没了。这时,突然听到一声虎啸,只见群狼和其他野兽跳沟越澗,四处逃奔,曹老头的孙子虽然年幼,但也是跟随爷爷,父亲打过猎的,知道肯定有特殊情况,他就跑了去。

在一个悬崖处,他惊呆了,朝下望去,有一个人浑身血污躺在地上,那不就是父亲吗?再一瞅,不远处还有一只老虎,在盯着父亲,这个时候,这孙子没有犹豫,奋不顾身沿藤条攀下悬崖,说来这老虎也怪,见有人身背弓箭,手持钢叉飞奔而来,竞一甩尾巴,又一声长啸离去。

他扑到父亲身边,连声呼唤,父亲醒来,说,孩子你怎么来了?这里不是人呆的地方,虎豹豺狼都有,这是我采到的蜂蜜,你拿回家给你爷爷熬药,就行了,不要管我了。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碗口大的一块蜂蜜。

原来父亲是在悬崖处采割到这个蜂蜜,一度欣喜,不小心失足摔了下来,幸好有一个树枝挡了,缓冲了一下,才不致于直接落地,只是骨折和皮外伤,没有危及生命。父亲的话,儿子怎能答应,虎狼再多我也不能把你撇在这里。我们必须都一同回家,爷爷躺在床上等着我们呢。这小家伙解下腰带,把父亲托在背上,捆绑在一起,艰难的拽着藤条,攀援而上。双手乃至浑身都被荆棘划破。他始终不放弃,也许有神的帮助,几十丈的悬崖,他背着父亲爬了上来。蹒跚的来到家里,父子俩都成了血人,但一家人看到了活着回来的两代人,欣喜若狂。一边把他们安放休息,竞然放起了鞭炮。这一放不要紧,惊动了一位人物。

这人物不是别人,就是大清乾隆皇上,他微服私访下江南,路过这里,听到鞭炮声就问乡佬?这是谁家嫁娶?如此热闹?乡佬答曰:不是嫁娶,是这家不幸中的万幸。俩孝子险中求生,都活着回来了!

乾隆皇上生性猎奇,带着一行人来到曹家。知道了原委。龙颜大悦。想不到他的子民竞有如此大孝!

那时大清入主中原不久,爱新觉罗推崇汉文化,尤其是推崇孔老夫子的以孝治天下下,今天亲眼目睹这俩父子孝行。岂能无动于衷?连忙让御医给这家祖孙三代治病疗伤。又下旨重金奖赏。一时大悦,留下墨宝。写了一幅中堂:孝。旁边还有四句:妻贤夫祸少,子孝母心安,虎不食孝子,百善孝为先。曹家老幼齐齐跪拜,高颂皇恩浩荡。自此曹家请名家装表,逢年过节,焚香叩拜,代代传承。更把这个孝的传统流传。

老教师顿了顿,指着曹贵曹富:因为你们家是我们曹姓宗族的长房长孙,并且辈辈都是孝心的表帅,所以这幅字一直在你们家收藏。那时破四旧立四新,你母亲耽心这幅字会被搜了去,就偷偷拿来让我保存,直到现在。你们自己说说,这到底是你们家的,还是曹姓宗族的?曹贵曹富的媳妇无话可答。老教师又对曹贵曹富两家人说:按照老先人的祖训,本来还该由你家传承,你们是长房长孙,可你们的德行,就是一个孝心,不够条件啊?你们两家是怎么孝顺老嫂子的?你们心里清楚。也许你们会说,我们经常给娘打钱,不孝顺吗?是的打钱了。你们想过没有?除了钱之外,老人更需要一家人的温馨,孙子孙女绕膝前的天伦之乐,你们想到过吗?老嫂子生前是多么渴望这样的生活,你们给她了吗?每逢看到左邻右舍的老人领着孙子孙女遛娃。她就羡慕死了。可她享受不到啊?她老人家把心里的话没告诉别人,把我当作亲兄弟和我说了:什么在县城没熟人,闷得慌,什么工厂里机器闹轰轰,不清静。有些话不能说,儿子都是脸朝外的,不能坏了他们的名声。咱都这把年纪了,什么罪没受过?忍了吧。曹贵曹富还有他们的媳妇个个都被说得低下了头。这时围观的人里有人小声嘀咕了一句,是的,不能由他们家再传承下去了。

老教师又说了:今天咱曹姓宗族老幼几乎都在这里了,大家商议一下。谁家有资格传承下去?我就不点一些人的名了,只说一些事,是不是有人偏听偏信妻子的话,把父亲骑在身下痛打,亲邻看不下去。报警110?派出所的民警来了,老人想,孙子都这么大了,也快要说亲事了,不能让儿子坏了名声。老人擦着额上的血。说是一磕倒碰的,民警无奈而回。是不是有人他母亲去世,哥哥给他打电话,让他速回,他一心想着挣钱养育儿女,没有来家奔丧,连最基本的伦理都不顾了?我现在都不敢出门了,一见到熟人,他们就问我,你们庄是不是有个人?他老娘去世,他打工光顾挣钱没来家?我羞的抬不起头,没法回答。还有最近党有好政策,给农村老人解决养老问题,六十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到几十元的生活补贴,但有条件,前题是儿女必须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你们中有多少人以为,交钱是给公婆花的,拒不办理?结果还有的老人为了享受上级的恩惠,把卖鸡蛋的钱拿出来,替你们交了。你们忍心吗?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