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为什么要停尸三天?

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人死后停尸三天古来有之。从人死亡到入土的这三天,并不是单单的等待,这期间的仪式和习俗是很繁多的。人死后停尸三天既有科学之理,又有多种自古以来仪式和程序。那么停尸三天都有哪些原因和道理呢?

首先,按照习俗人死后的三天内要经过五个程序才能入土为安。

一是,根据习俗,农村在老人去世后村里人会在当天瞻仰遗容,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由村里的老人对死者进行检查,主要看眼睛是否睁着或者半闭,闭眼后死者亲人才能安心。

二是,还是由村里老者为死者换上全套寿衣,在习俗中认为老人死后在阴间穿的就是这些衣服。接着就是整理仪容,这个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必须有的程序。

三是,之后会在死者的脸上盖上白布。盖白布的原因,一种是说死者盖白布后会意识到自己死亡,不会眷恋尘世。另一种是说防止小孩看到害怕,亲属看到太过伤心。

四是,为死者守夜。传说是人去世的头天灵魂比较虚弱,这时亲人们在一起守夜能让灵魂有所安慰,其实这也是亲情的一种体现。

五是,再之后便是死者的入殓,入殓与最后告别完成后,就可以入土为安了。这些只是说了一些大的仪式,其实在这三天内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其次,人死后停尸三天,能让偏远之地的亲朋好友见上死者最后一面。古代交通并不方便,相距甚远的亲人即使快马加鞭也需几日才能到达,这三天就是给他们与亲人告别的最后机会。

最后,当然就是防止最不想看到的假死现象的出现,以免造成误判。

古代的医疗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无法准确的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死亡,停尸三天就会给亲人们观察死者变化的时机,防止假死而被埋掉。一般的休克或者呼吸停止并不能代表死亡,及时抢救还可复活。这种就属于假死,这在古代是无法判断的。

历史上比较典型的假死案列就是晋文公假死被活埋。据史料记载,晋文公死后即将出殡的时候,棺木中发出牛一样的叫声,这是晋文公假死后被装入棺木,之后突然醒来,但嘴巴是被堵起来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才像牛叫一样。

历史上这种假死后被埋的例子还是不少的,停尸三天就会给这些假死者重新活过来的机会,如果真有假死者很可能在几小时或者一两天后醒过来,因此也不会出现立即被下葬而被闷死在棺材中的现象。

相传人死后停尸三天的习俗与扁鹊有关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在途经虢(guo)国的时候,听说年轻有为的虢国太子刚刚因病去世,扁鹊在听了众人关于太子病情的描述后,突然意识到了虢国太子极有可能是假死。

于是,扁鹊急忙跑去诊治,发现虢国太子并没有真死,而确实是假死。扁鹊采取救治措施,虢国太子活了过来。从此,扁鹊救死人的故事便在各国传开了,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神医。

后来人们也会在亲人离开后在家中停尸三天,期待亲人能够活过来,毕竟假死在当时是无法准确判断的。所以,停尸三天的习俗自古就有,我们摒弃封建迷信不讲,停尸三天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