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判 清代木板年画
中元节是中国的“鬼节”,起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法力高深,其母亲堕入饿鬼道,佛祖告诉目连,应该集聚十方僧众之力,在七月十五这天举行法事,才能救出目连的母亲。后来沿用为习俗,是为中元节,又称“盂兰盆会”。这一天鬼魂出动,享用祭品。
鬼魂来到世间,多是对世间之事不舍,仍流连于红尘的亲眷,下面三则志怪,是晚清时代的画报里常见的故事类型,鬼魂出现,介入现实生活,从中折射出的人情世故,颇令人感慨唏嘘。
生死相依 清光绪石印本《点石斋画报》
生死相依
南海关氏有一个仆人,服役颇为勤谨。这仆人四五岁时,随寡母依附关家,受到很多照顾,所以感念旧情,发誓终身服侍少主人。后来该仆人的母亲去世,仆人不久也去世了,关家负责收敛埋葬。夜里梦到仆人来说:“感念大恩,无法报答,我的鬼魂也将随身服侍您,请不要害怕。”这天少主人路经一处死婴的葬地,在偏僻处小解,顿觉寒气逼人,回到家就病了。当晚,少主人梦见有几个小鬼跪在了床下,仆人拿着木棒从外面进来,用棒子将小鬼们赶跑了。醒来以后,病即痊愈。
这是一个鬼报恩的故事,鬼尚且如此,很多人不如鬼。
鬼妻犹妒 清光绪石印本《点石斋画报》
鬼妻犹妒
苏州人沈某续娶了一个妻子,新媳妇自己在房中,衣柜的门忽然打开,走出一个中年妇女,手里还牵着一个小孩。中年妇女走到近前,打了新媳妇的耳光,新人倒在床上惨叫,丫鬟老妈跑进来,只见新人两手作抗拒状,嘴里喃喃自语。当时沈某的妹妹正好在家,听到好像有死去的嫂子的口音,便说:“嫂子一向是明白人,不要恶作剧了,应当为我兄长传续子嗣考虑,况且新人刚入门,并没有迁怒的道理,我们会给你设筵席,焚纸钱,供你在阴间花销,你还是快走吧。”鬼答应了。新人醒后,说起所见到的鬼,果然与沈某的前妻吻合,手中所牵的小孩,是前妻所生,五岁时便夭折了。
妻子变成鬼后,仍然妒性大发,将新人一顿胖揍。可见嫉妒之性,已经超越了阴阳的界限。幸亏有小姑从中劝解,鬼妻才离开,不然新人危矣。
鬼父择婿 清光绪石印本《点石斋画报》
鬼父择婿
苏州人韩某,因家贫尚未娶亲,在白莲泾王家设馆授徒。这天奉母亲之命回家,到了枫桥,已是深夜,遇到一位老者,自称姓卢,就是前面村里的人。老者问韩某为何夜里赶路,韩如实告之,老者感叹道:“你是真是孝子,不知有没有妻室?”韩某说:“没有。”老者说:“我有个小女儿,愿意许配给你。”说完,老者拿出一对玉环,作为信物。随后,老者将韩某请到家里住下。第二天,这家的主人出来施礼道:“先父的意思,已经梦到,不知你有什么信物吗?”韩某拿出玉环,主人十分高兴,择日完婚。
原来,所遇到的老者是鬼,而卢家的主人,正是老者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