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原配张琼华:婚后5天成弃妇,守活寡68年,89岁终圆母亲梦

清末民初,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国内新旧思想碰撞激烈。

那个年代,中国部分年轻人接受了西方新思想,其中包括自由恋爱。

而这些年轻人的父辈们,却依然遵循封建习俗。比如在子女婚姻上,他们走的还是包办之路。

同时,很多年轻女子也遵循封建礼教。在婚事上,她们听从父母之命;婚后不幸福,她们也不会想着离婚,而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新旧思想的碰撞,造就了不少悲剧婚姻,尤其是对女性而言,比如郭沫若的原配张琼华。

图一:张琼华和婆婆

1911年,张琼华21岁,正待字闺中,郭沫若19岁,正在成都上中学。

一日,张家来了一个亲戚,给张琼华做媒,介绍的对象就是郭沫若。张家这个亲戚,也是郭沫若的远房叔母。

在叔母的撮合下,双方父母都很满意,亲事很快就定了下来。

当时,郭沫若正在成都上学,他目睹了四川保路运动的巨大风潮。不久后,武昌起义爆发,大清帝国瞬间土崩瓦解。面对这场革命,郭沫若内心别提多兴奋,他甚至剪了自己的辫子,以作庆祝。

然而,没等他兴奋多久,一封家书就扰乱了他的心情。家书里,母亲居然说,已经给他定了亲事!定亲,结婚,这事他还没想过呢。

冷静下来,他又觉得,结婚也是件美好的事啊。何况,做媒的叔母说了,女方是天足,生得美,也在读书。想到这,郭沫若居然对这段婚事有了期待。

转眼就到了寒假,张家托人送信给郭家,说希望在年假里把婚事办了。郭沫若父母表示同意。

图二:郭沫若留学日本,黑衣那位

大喜的日子终于来了,这一天是1912年农历正月十五。

这一天,新娘子张琼华的花轿,在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中,被抬到了郭家门口。一路上,新娘子满怀对新婚的期待,然而洞房花烛夜,她才知道新郎对她多厌恶。

洞房那晚,郭沫若看到新娘的小脚,盖头下普通的容颜,他十分失望懊悔,转身就逃离了洞房。

后来,郭沫若在自传题材小说《黑猫》中,形容自己和张琼华的婚姻:“就好比隔着口袋买猫,说好是白的,拿回来打开一看,却是黑的。”把娶妻比喻成买猫,把结发妻子比喻成“黑猫”,也是没谁了。

新婚5天后,郭沫若回成都去了。张琼华只享受了5天的新娘生活,而且这5天中,她得到的只是丈夫的冷脸。之后一年,郭沫若回过几次家,可是每一次都拒绝和妻子同房。

图三:张琼华郭沫若婚房

1913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学。张琼华留在老家,每天伺候公婆,勤谨持家,深得公婆疼爱。

独守空闺的日子,张琼华一次次擦拭婚房家具,把丈夫捧过的书,握过的笔,写过的作业本和手稿,毕业证书,以及寄回家的信,都小心翼翼整理好,当珍宝一样珍藏起来。

每回丈夫寄信回来,她都要去婆婆屋里,听婆婆读信。信读完,她便悄悄落泪,尽管信里都没提到她。

婆婆心疼她,常劝她给郭沫若写信,让郭沫若接她去日本。婆婆说了几次后,张琼华也动心了,于是她请人代笔,写了一封信给郭沫若。可对于去日本之事,她只委婉说道:

来日本之事,千里迢迢,妻年轻妇女似不便抛头露面,落别人之议论,我夫脸面又存于何地。

郭沫若并没有单独给张琼华回信,只是在给弟弟郭翊昌的信中提了句:

八嫂来函也读悉,愿弟为我传语,道我无暇,不能另函,也不必另函,尚望好为我侍奉父母也。

信中的“八嫂”就是张琼华。这一声“八嫂”,真的太冷了!张琼华自称为“妻”,爱称郭沫若为“我夫”,却始终得不到郭沫若唤她一声“妻”。

郭沫若不仅连封单独的信都不给,还说“不必另函”,嘱咐张琼华的,也只是“为我侍奉父母”。

即便这样,张琼华却依然盼夫早归,盼夫“回心转意”。可是,她的心愿终究落空了。

因为1916年,郭沫若和一个日本女子恋爱同居了。这个日本女子叫佐藤富子,后改名安娜。郭沫若和安娜共同生活21年,生育4子1女。

图四:郭沫若、郭安娜,和 孩子们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撇下日本妻儿,不辞而别,独自回国。彼年,郭沫若45岁。

回国不久,郭沫若就看上了年轻貌美的女明星,她就是郭沫若第三任妻子于立群。那年,于立群才21岁。

1938年,郭沫若和于立群同居,1939年两人补办婚礼。此后,两人生育四子二女。

离开张琼华的26年中,郭沫若享受了两段幸福婚姻,而张琼华却一直在郭家做“贞姑”,毫无怨言伺候公婆。

1939年,郭母已去世7年,郭父也病危。张琼华日夜守在病床边,悉心照料公公。

此时,郭沫若已是位高权重。得知父亲生病,他带着新婚妻子回家探望。面对26年为郭家操劳的原配,郭沫若当着父亲的面,给张琼华深深鞠了一躬,以表歉意。

此外,郭沫若还给张琼华写了两首诗。他还打趣说:“日后你如果没有钱用,可以拿它去卖几十个大洋。”张琼华十分欢喜,她当即表示:“就是饿死,我也不会卖它。”

这一次,郭沫若没呆几天就走了。四个月后,郭父病危,郭沫若和于立群,带着刚出生三个月的儿子郭汉英回家奔丧。

张琼华对郭沫若和于立群很热情,照顾有加。她还把自己的婚房腾出来,给丈夫和新媳妇住,自己则住另外的小间。

因为于立群要给婴儿喂奶,张琼华就特意去买来活鸡鲜鱼,亲自下厨,给于立群下奶。她很疼爱汉英,常常把汉英抱怀里逗笑。她太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太想做母亲了。

丧事结束后,郭沫若和于立群要回重庆去。张琼华心里的孤寂又升起来了,她真的舍不得丈夫离去。

为了多看丈夫一眼,她坚持送他们上飞机。飞机起飞后,张琼华伫立很久,望着飞机远去的方向,直到再也看不见了,她才含着泪水,默默转身回家。此后,张琼华再没见过丈夫的面。

图五:郭沫若、于立群,和孩子们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物质匮乏,加上公婆都已去世,张琼华的日子一天天困窘起来。最难的时候,她靠典卖糊口,卖衣服、家具、甚至锅碗瓢盆。最后实在没东西可卖了,她就做叶儿粑卖。

亲戚朋友看她这样,甚是心疼,却也无能为力,只好劝她写信给郭沫若,可她却说不愿意麻烦郭沫若。

后来实在无米下锅了,她才给郭沫若写了封信,要求每个给15元生活费。郭若沫还算有点情谊,答应了她这个请求,从那之后,每个月都给她寄15元,随着物价上涨,后来逐渐提高到每月20元、25元、30元。

1963年,张琼华已73岁高龄,无儿无女的她,想再见一次郭沫若,于是她独自去了北京。可遗憾的是,郭沫若说“国事繁忙”,只派了个工作人员,陪张琼华逛逛名胜古迹。

她离开时,陪同人员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却只买了一口铝锅,一匹灯芯绒布,以及一些小纪念品。然后,她回到老家乐山,继续过孤寡日子。

1978年6月,郭沫若病逝;1979年2月,于立群自缢。

1979年6月,郭沫若的老家,四川乐山举办首届郭沫若学术讨论会。郭沫若和于立群的两个女儿,郭庶英、郭平英专程赶去参加。

图六:郭沫若于立群长女:郭庶英

图七:郭沫若于立群次女:郭平英

会议结束后,郭庶英、郭平英特意去看望张琼华。那时,张琼华已89岁高龄,依然耳聪目明,大脑也很清醒。

当郭庶英、郭平英拉着张琼华的双手,贴在她耳边,轻柔地地喊着“妈妈,妈妈”时,张琼华当时就愣了。

她做梦都想有一个自己的孩子,想孩子喊她一声“妈妈”,可是丈夫不能接受她,以至她无儿无女,抱憾终身,孤独终老。

如今是谁喊她“妈妈”呢,难道是自己做梦吗?张琼华愣愣地盯着庶英和平英,看了好一会,她才意识到,这原来是于立群的两个女儿。

嫁入郭家已经67年了,守了67年活寡,如今终于有人喊她“妈妈”了,这份幸福虽然来得太迟,可她做妈妈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看着这两个女儿,张琼华激动得泪眼模糊,泣不成声。

89岁,她终于圆了母亲梦!

一年后,张琼华因病去世,享年90岁。这个被时代伤害的女子,被丈夫辜负的女子,终于走完了漫长孤寂的一生。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