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翻阅旧刊,有两条新闻让我的心灵再一次的震颤:影星陈晓旭弃亿万家产,剃度出家;上海患绝症的医生陈海新14年忍剧痛接诊23万人,不幸英年早逝,生前留遗言,捐献遗体及角膜,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两种现象在不同的心灵中定格着。看到这新闻,我起初默然着,后来便有所悟了:这大约是心灵的回归吧!“我在想,人来到这个世界,总是赖以生存的,否则哪还有生命的鲜活呢。人,不管你走过平坦的路,还是崎岖的径,不管你走出的久了,还是刚刚迈出第一步,都会在生命的历程中默然的孕育着感悟。随着飘摇的时光,便会慢慢的积淀,这便有了意识,有了快乐,有了痛苦,也有了希望。再默默的走上一段路,大约就会有了回归心灵的渴望了。陈晓旭是个大影星,衣食无忧,世人仰慕着。就剃度而言,人们或许这样臆想着,在喧嚣的影坛里实在饱受了浮躁之苦吧。尽管物质丰裕,但灵魂熬煎着,她便研学佛学数年,一朝循入佛门了,这是人家的信仰,他人不能说三道四的。她的选择给人以醒示:金钱与物质是不能满足对幸福和人生之追求的。社会学者何风认为陈晓旭的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终于有这么一些人在追求了物质生活之后,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寻找心灵的回归。在年轮快速转动的时代,人们默然的羡慕起自由意志者或自由人。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欲望、一种意念、一种心灵的向往,一种精神的追求,只是没有勇敢的迈出那第一步,哪怕是极小的一步,而陈晓旭做到了。大作家蓝怀恩也有如此切痛的感受:在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是被人推着向前、向前,很难静下来去想想自己究竟是想得到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人,久而久之就会焦虑起来。原来社会闭塞,人们的选择单调,现在社会开放,人们可多种选择,然而又不知所措,便忧郁起来。我们的民族致力于和谐的春天,这是时代的质变,这是人们之祈盼。大家或许还没来得及去品味和谐的味道,其实和谐的根本,就是使成千上万人们的心里实现和谐。现在,很多人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反而多了不悦之感,这是否在印证了这样一个人所共知,但倘无不知的道理呢:人类除了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外,还需要有一种最高理想的追求、自我价值的显现呢!此时,我便不禁想到了上海的医生陈海新,14年忍痛接诊23万人。早逝后,生前留下遗言,捐献遗体与角膜。这使我想到了一句话:最知道珍爱生命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经历了生与死考验的人,再一种人就是医生。陈海新深知生命诚可贵,一去不可回,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鲜活的,或不大鲜活的生命,让生命都能生机着,这就是陈海新最开心、最乐意的事,这也大约就是她心灵的回归吧。诚然,市场经济初始阶段,人生的动机简化为物质的需求,社会便出现了理想缺失、信仰摇曳、精神恍惚。在心灵回归的路程中,陈海新的故事再一次证明,即使是在滚滚红尘中,即使是在人们抱怨人心不古,道德滑坡的日风中,百姓依然有追求,民风依然有向往,人心依然有真诚,民间依然有大爱。这能不说是心灵回归的主旋律么!
再远,远不过心灵之远;再近,近不过心灵之近,这不恰恰印证了心灵的回归的急迫和重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