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平:《知觉理论的解释与补充》(32)
《知觉作为极限的作用》
《极限》?极限是极限,是范围,是理性的基础我们以前无法找到真相,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对真相设置限制,也就是说,真相缺乏先决条件。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练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实践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我们用错误的目的检验有效的真理,这是真理吗?例如,为了生存和竞争的目的,那种能有效地消灭对手并赢得每一场战斗的方法是真的吗?实现目标的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这是真的吗?为什么我们永远找不到真相?也就是说,我们正在寻找的真理没有极限,也就是说,没有前提。谁知道真相?真相是什么?没有对象的无限真理是如何存在的?真理只能来自有限的范围。突破极限会立即瓦解真理。因此,“极限”是真理之母。
“极限”是存在之母,这是知觉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感知理论提出了“感知是有限的”,这是人类最先发现的生存极限,也是人类的极限。有了这个“极限”,世界就可以建立了。没有这个明确的界限,人类将永远处于无知和恐惧之中。有限知觉的第一个功能是确立人类存在的立场,从而使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来源和目的,人类的思想和哲学第一次有了它的出发点和范围。第二个功能是指导科学研究的方向。什么是科学研究?研究结果有什么用?科学研究的目的和范围取决于这一界限,无限的科学是无目的的科学。第三个功能是选择和接受事物。如果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衡量事物的价值,也不知道如何对待事物以及与事物建立什么样的关系。“限制”的各种功能归结为它影响人们的三种观点。没有明确的限制。人们的三种观点从何而来?存在的限度是意识形态建立的基础。否则,人类庞大而复杂的精神意识的基础是什么?因此,当我们无从知晓的客观世界作为存在的基础时,人类就进入了充满矛盾和荒谬的命运。
感知限于禁止客观存在,人们从此建立了感知世界观,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有限和严格有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人类感知的感知体和世界。我们在感知的限度内进行感知活动,我们不能在感知的限度外参与。这意味着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存在,包括我们自己,都是感性运动的产物,只是感性运动中的存在,而感性的存在是我们人类和一切存在事物的目的和意义。在这种世界观下,人们会不会不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生活?当人类所有的喜怒哀乐、出生、年老、疾病和死亡都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时,人类的存在还会有冲突吗?人们会不会在感知中使用感知和善的存在?
感知极限取消了存在的目的,人们超越了低级生存阶段,在高于生存的感知层次上前进。人们知道我们只有感知作为一种存在方式,我们将不再试图从存在中寻找其他方式、目的和意义。这意味着人们只有全心全意地生活才能获得良好的感知。这意味着所有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和生产活动都为人类感知服务。这意味着人际关系只有一个共同的感知和相互的感知。在这种有限的生活状态中,人们只会获得更好的感知,因为没有其他无限的目的来引导人们进入另一种存在状态。限制使人们能够实现共同的目标并一起行动,而无限会导致人们的理解、目标和行动的混乱。有限使生活有秩序,有开始和结束,有可靠的最终结果。
感知仅限于提供价值选择的基础。我们只能在感知中选择,只能选择感知的事物。人们还需要漫无目的地四处看看吗?所有未知也在感知范围内,人类选择的范围是有限的。人们对事物的专注和有效的选择将会大大提高。我们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寻找未知的东西。我们正面临一个可知的未来,因为未知和未来都在感知范围内,我们只有一个可感知的范围。此外,我们只能为感知做出选择,我们只有一个兴趣——感知兴趣,这将使人类走到一起,成为一个没有其他目的或兴趣的感知共同体。
注:本文摘自:京东和淘宝电子书: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