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之妈祖

妈祖信仰目前非常兴盛,不仅仅遍布在中国南方,在东南亚各国、泰国、日本等地都有妈祖的庙宇。

作为保护航海安全的神灵,连内陆地区都有妈祖信仰的传播,但妈祖信仰一开始并不被大众所认可,妈祖成神完全是一部逐步走向神坛的励志故事。

妈祖是渔民的保护神,起源于东部沿海的渔岛信仰,核心就是保佑出行者在海上平安,同时,早期妈祖的神力并不强大,需要借助渔民的舢板前往圣墩。

目前最早记载妈祖身世的文献为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里有社,通天下祀之,闽人尤崇。

恢闳祠宇,严饰像貌,岿然南面,取肖王侯。夫岂过为僭越以示美观?盖神有德于民,有功于国,蒙被爵号,非是无以彰其威灵也。”

大意是天下很多村子都有庙宇,福建人最为崇敬,但妈祖庙建设恢弘、造像庄严南面而向,莫非是以僭越不礼来追求美观;然后廖鹏飞展开论述,说此神有德于民众,有功有国家,更是被圣旨赐下爵位,不这样做无以彰显神灵功德。

由此可以看出,在南宋时期,妈祖信仰在当时并不广泛,也不兴盛,甚至还因为造像类于王候被人指责僭越不礼;后面廖鹏飞很自然的开始阐述妈祖身世功德,希望人们了解后认同妈祖配得上王侯形象。

妈祖信仰的原型是一名叫做林默的渔民,也有传说是民间的巫女,她能言人祸福、治病消灾,对于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讨生活的渔民来说,海难是最难以预料的,渔民丧生的不计其数,希望有神灵的庇护。

林默巫女的形象,恰恰迎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后来又因救助海难,在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逝世之后,渔民立庙宇,供奉祭祀林默。

慢慢的过去了近一百年,或许因为时间久远,林默的信仰在当地慢慢扩散开来,元祐丙寅岁(1086年),在圣墩附近,常有光气夜现,附近的人不知为何,有渔民去看后,晚上坐小舢板回家,第二天小舢板自动又回到了圣墩;

当天晚上居住在附近的人都梦到有神女说:“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第二天大家发现都做了同样的梦,就觉得太灵验了,于是给林默立庙祭祀。

而后人们发现这个庙宇无论是祈祷风调雨顺,还是疾病灾难都非常灵验,特别是在海上的祈愿,凡是有祈祷者,所处船只哪怕遭遇大风大浪,也会平安,妈祖信仰就开始了广泛传播。

宋徽宗时派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从东海行走,遭遇风浪死伤众多,但给事中乘坐的船只毫发无损,当时有人看到有女神站在桅杆上翩翩起舞;平安之后路允迪就问大家这位女神是谁?

时有保义郎李振,一向信奉妈祖,就说这是妈祖,他们回朝之后上奏皇帝,宋徽宗下诏赐赐名顺济庙。

得到帝王加封的妈祖,神迹开始一个个出现,民间开始把她塑造成海上卫护平安的全能女神,她的封号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多达36次褒封,妈祖从“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圣母”,并列入国家祭典,妈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康熙十九年被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于是,天后娘娘也就成了妈祖的圣称。

从民间的角度来看,妈祖的姓氏为林,林在福建是大姓,此支源于比干,在晋代曾为晋安郡王,传说妈祖林默就源于此支,也就是说妈祖的出身对于当时的渔民来说并不一定是巫女,也可能是一位有能力帮人的大小姐;这也和民间传说对应,民间认为妈祖生前关爱贫苦民众,热心帮助渔民,所以她仙去后渔民自发立庙,希望妈祖继续帮助他们,天长日久聚集愿力,灵验事迹频繁。

或许一开始妈祖信仰只是闽南无数民间信仰的一个,但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妈祖得以走的更高更远也被更多人接受;《易经》言“圣人以神道设教”,这句话成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一切信仰都需要得到朝廷承认,所以我们能看到活佛转世也需要得到中央允许。

在中国古代不被朝廷承认的神被地方官吏知晓后会被捣毁,朝廷的承认,不仅可以保护妈祖的庙宇不被毁灭,也是给妈祖加持了王朝的认同,这份肯定让妈祖从一个强大的灵变成了神。

妈祖庇护这出海航行的人,海外华人也把这份信仰带到了海外,不忘给妈祖立庙祭祀,根本还是不忘来处,然后才能知道去处,无论走到哪里去,都不忘记自己的根在华夏。

妈祖的慈悲与包容,就是渔民慈悲与包容的象征,就是不畏惧艰险前行的见证,妈祖被神性化也是我们内心既有冒险精神又祈求平安的人格的两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