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子贡不能说服农夫,马夫却可以

一次,孔子坐车出游时,他的马挣脱缰绳而跑开,啃吃路边的庄稼。这块田地的农夫很恼怒,扣住这匹马不放。孔子的弟子端木子贡(名赐)上前去解劝,说尽了好话也没有结果。

孔子说:“这种村野之人听不明白别人讲的大道理,就好比是用敬神的贡品去让野兽享用,以高雅的《九韶》乐曲去使飞鸟快乐一样不起作用。”就又派他的马夫前去对这个农夫说:“你从未离家到东海边去耕作,我也不曾到过西方来,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模一样,马儿怎么知道那是你的庄稼而不能偷吃呢?”一句话把农夫说得大笑起来,解开马还给了马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农夫面前谈论诗书,这是迂腐的读书人所以误国的根本原因。马夫的话虽然有理,但是歪理,他说的这番话若出自子贡之口,农夫仍然不会接受。为什么呢?因为子贡和农夫两人在学识、修养方面相差太远,他们彼此己心存距离。

然而,孔子为什么不先命马夫前去,而任凭子贡前去索要马匹呢?如果先派马夫前去,子贡一定不服。然而,如此一来,不但子贡心中无怨言,也使马夫有了表现的机会。圣人能够通达人情事理,所以他能够做到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作用。

后世人常以礼教和法规来束缚人,以资格大小来限制人,又以兼有所长来要求人,这样天下事怎么能办得好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