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没有医德,小病治成大病,老郎中怒请打狗棍

大约几百年前,山野间出了一个名医,姓贝,人称贝神医。贝神医不但医术好,品行更好,要是谁家一时周转不开,拿不出诊资,他都会让人家赊账。有时候,碰上穷困潦倒的人家,没有钱买药,他会慷慨解囊,出钱帮人家买药。

那些赊账的人家,有一些后来还不上,他也不计较,更不会登门索取。故此,人们对贝神医极为尊重,老远就恭恭敬敬地和他打招呼。人们常在背地里议论,所谓医者仁心,贝神医这样的郎中,才配得上神医的称号。

贝神医有一个儿子,人称贝郎中,从小跟着父亲学医。贝神医教得仔细,他也学得认真。等到他十几岁的时候,便可独自出诊,医术和贝神医不相上下。

图片1.png

这一年,贝郎中十八岁了,贝神医给他完了婚,对他说:“我的老家在山东,如今离开老家已经快三十年了,心里非常挂念。我打算和你母亲回山东一趟,医馆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好好给乡亲们看病,不得有误。”贝郎中唯唯诺诺。

贝神医收拾一番,带着妻子,坐着马车走了。乡亲父老们等在十里长亭,为他送行,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情真意切地献上一杯酒,祝他一路顺风。贝神医接过酒,一饮而尽,双手抱拳,对着乡亲父老们示意,高声说道:“大家保重,贝某人就此告辞。他日还乡之时,再和大家欢聚。”

说罢,坐上马车,扬起鞭子大喝一声,马儿奋蹄而去,乡亲父老们一直目送到看不见马车的影子了,才恋恋不舍地散去。

贝神医到了山东后,走访亲友,拜祭祖先,游览风景名胜,顺便行医救人。这一晃,就在山东过了两年多。他挂念儿子,于是便辞别亲友,赶着马车回来。

图片2.png

一路上晓行夜宿,这一天,终于到了家乡地界。这时,路边一间屋里,走出一个年轻人,贝神医认识,人称路大郎。他看见马车上的贝神医,脸上现出惊喜,张嘴喊出一个“贝”字,却猛然变脸,吐出一个“呸”字,恶狠狠地瞪了贝神医一眼,转身进了屋子。

贝神医非常诧异,路大郎戏剧性地变脸,让他感觉到儿子肯定出了什么事,他加紧赶路。不一会,就到了家门。贝郎中带着老婆喜滋滋地迎接出来。见儿子安好,贝神医才放下心来。

晚上,贝郎中让老婆做了几个好菜,给父母接风。贝郎中举着酒杯说道:“爸,你回来的正好,我准备到县城里去开医馆,家里的医馆归还给你。”

贝神医问道:“家里哪里有钱去县城里开医馆?”贝郎中笑着说:“爸,这两年,我赚了不少钱,在县城里开个医馆绰绰有余。”

贝神医一惊,问道:“你快说,钱从哪里来的?”贝郎中说:“还能从哪里来?当然是行医看病赚来的。”贝神医皱眉说道:“我在这里行医快二十年了,也没有赚到这么多钱,你才短短两年,怎么可能赚来这么多钱?”儿媳妇插嘴说:“钱确实看病赚来的,他没有说假话。”

图片3.png

贝神医疑心顿起,不再言语。第二天,他吃过早饭,拎着礼品去看望老朋友老杨。刚落座,老杨叹口气说道:“你总算回来了,父老乡亲背地里骂死你们父子了!”贝神医大惊,愿闻其详。

原来,贝神医走后,贝郎中看病,不再赊账,不再救助贫困之人,没钱看病,他扭头走人。这些事情,大家还能接受,毕竟看病出钱,天经地义。令人气愤的是,明明一副药吃完就能痊愈的病,在贝郎中手里需要四五副药。老杨说:“比如我吧,老寒腿年年病发,往年你给我一剂药,能管一个冬天,现在倒好,吃了快一个冬季的药,却时好时坏。”

贝神医讲起回来时,碰见路大郎变脸的事情。老杨摇头叹息一声,说道:“路大郎的母亲,每到秋冬之时,都会咳嗽,你往年都是一副药,药到病除。现在倒好,贝郎中越治越厉害,差点没把路大郎的母亲病死,一个冬天花了五两银子看病。这以后,他都是把母亲背到县城里看病。”

顿了顿,老杨说道:“你多年来积攒的一点口碑,被你儿子两年就败光了。大家都说,你是故意离开的,以免让你儿子名正言顺地敛财。”

图片4.png

贝神医差点被气死,因为他的医术高明,加上心地仁慈,方圆几十里的人看病都请他,别的郎中都不敢在此谋生。如今儿子故意把小病看成大病,老百姓又请不到别的郎中,只得硬着头皮请贝郎中,他不赚钱发财才怪!

回到家里,贝神医一把拉住儿子,让他跪在祖宗牌位前,从屋里拿出一根打狗棒,说道:“从小我就教育你,打狗棒是我家家法,如果做了违背天理的事情,要重打八十打狗棒。你这个没有医德的人,在祖宗面前接受惩罚吧。”

贝神医从小被人贩子拐卖出来,走到江边时,他偷跑出来,流落民间讨饭,从一个垂死的老叫花手里,接过这根打狗棒,一路乞讨到这里,被一个老郎中收为义子,传授医术,从而成为一代名医。

贝神医气愤地说:“要是没有这些老百姓当年的施舍,我早就饿死了。要不是义父老郎中收留我,你现在也是叫花子命,拿着这根打狗棒四处乞讨。正所谓医者父母心,你的良心呢?”说罢,打狗棒雨点般落下,贝郎中的哭喊声传得老远。

(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