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艺术

每个人都讨厌自私的人,但我们都是自私的。没有人是自私的。哲学家休谟曾说过“人性是自私的”。自私是生命的基因。英国著名进化理论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从生命本质上分析了生物的自私性,重点是基因。他指出“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无情的自私”,并认为“我们和所有其他动物都是基因创造的机器”,从而得出“人天生自私”的结论。虽然他的结论引起了争议,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人类自私性的理解。我们要讨论的是,为什么在生活中,有的人的自私并不是特别讨厌,容易理解和接受,而有的人却表现出一点点自私,让人难以忍受,引起强烈的反感。理清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自私有一个新的认识。

自私是人类社会非常复杂的现象,我们过去对它的理解是片面的,无论动机、行为、效果。严格来说,我们一直误解了自私。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无私是美德,自私是罪恶”。这种教育理念是好的,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在长大进入社会后,把它理解为一种口号。当面对社会的现实生活时,他们用生活教给他们的原则去对待。对自私的误解在于其理解的狭隘。我觉得自私只有一种,就是损人利己。从而导致行动混乱。说到某人的自私,给我们的印象是这个人的道德水准很低。大家都不愿意公开谈论这个问题。但是,由于人类的复杂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个问题是无法绕开的。现实生活表明,我们应该对自私有更广泛的理解。

仅将自私定义为损害他人自身利益的行为,不足以概括人们实际应用这一概念的全部特征,更难以解释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利益选择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

要全面理解自私,就要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自私的宽泛。自私是有前提的。没有相互的关系和利益,自私就不会出现。一个人的时候,自私不自私都无所谓。自私总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联系的互动中。有物质和精神利益的选择,突出了相关权利义务的享有和履行。自私不能直接等同于善恶,除非是极端的损人利己。那么,如何定义自私呢?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要考虑:第一,当一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利益关系时,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更看重自己的利益。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与善恶无关。第二,当人们认为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并不矛盾时,他们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这就导致了客观上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这是合理的自私,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发生,都是由这种力量推动的。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曾揭示,市场经济的根本之处在于“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往往能够促进社会利益”,从而客观上实现了“人性的自私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其实是自私的结果。再往深里看,人类对文明进步的自由和公平的追求,本质上不就是满足个人的自私吗?第三,当人们认为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相冲突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以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是损人利己的,是我们应该鄙视和摒弃的。

从上面自私的定义,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人的自私是有多层的,可以分门别类。我们知道,人类的任何行为,只要不完全是外力的结果,只要有行为者自身意识的选择,哪怕是潜意识的选择,都必须始终符合行为者自身的意愿、欲望、情感和价值观。说白了,行为来源于动机,动机决定行为。从人的行为动机来看,自私可分为三类,即损人利己的恶毒自私、损人利己的合理自私和损人利己的无私。

人是社会人。在社会交往中,他们的利益既统一又矛盾。如果一个人按照统一的原则行事,从自身利益出发,以利他为手段,就能达到利己的目的,具有利己利他的客观效果。这种自私的行为应该算是“合理的自私”。不但没有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任何伤害,还带来了好处。这种自私不应该被限制,而应该被鼓励和提倡。因为它不仅满足了演员的需求,也给其他人带来了好处。如果一个人按照矛盾原理行事,不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还会通过损害或牺牲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手段,最终达到损人利己的效果,这种自私就是“恶性自私”。这种自私应该坚决反对和制止。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伤害他人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一种罪恶。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一个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和目的,都只为别人着想,没有私利,一心一意为他人谋利益。最终的客观结果是别人的利益大于自己的,甚至是害了自己,从而帮助了别人,这叫自我牺牲的“无私”。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是违背其本质的,但也有理论来解释。"明显的利他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伪装的自私行为."想起齐恒公的三个奴才,父亲死后留在身边的儿子,宁愿从宫里喂狗,也不愿回宫喂狗。更何况,为他煮了亲生儿子的怡雅,绝对无私,不过管仲的预言。当然,如果你觉得这太偏激,你也可以认为,世界的丰富和复杂,世界的浩瀚,任何一种现象的存在都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庆幸遇到无私的圣人,我们应该赞美和敬佩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把自私分为其他类别。比如,为了达到利己的目的,我们可以主动提供价值来换取我们需要的行为,这可以称为善意的自私。还有一些行为能够区分机会、场合、对象、事件,顾及他人感受,把利己表现到大家都能接受的程度,可以称之为聪明的自私。而那些自私自利的行为,不论对象或场合,只关注自己而忽略他人,都可以称为愚蠢的自私。再比如帕累托效应,可以称之为有益的自私等等。

如果从人的角度换到事物的角度,就利与害而言,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四种情况,即利己利人、利己害人、利己害人、利己害人。利己,人皆大欢喜,这是我们所推崇和提倡的。损人利己是弄巧成拙,我们反对和制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私。害人害己是最不划算的。从动机上看,这种事情应该是不成立的,但现实生活中却时有发生。我们熟悉的孔子批评他的学生“进贡赎奴无酬”,应该属于这一类。害人不浅,清高无限,这种情况前面已经讨论过了,不再赘述。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作用。自私也不例外。自私有双重作用,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负面影响主要是恶性自私造成的。最能说明自私负面影响的是莱斯顿的一句话“自私是万恶之源”。因为恶毒的自私,人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贪婪,冷漠,小气。因此,如果这个世界吸引了利益、相互倾向、生死、残酷和无情,它将成为人间地狱。这就是我们坚决反对人类恶毒自私的原因。文明社会必须抑制邪恶自私的蔓延。自私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它的积极作用是通过合理的自私发挥的。其实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过是在合理自私的前提下。每个个体和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对自己都是合理的,在欲望的驱使下,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可以说,合理的自私是人类社会进步最深层、最根本的动力。否则亚当·斯密也不能说“国富论”的人类动力只是不逾越法律的自私自利。

对自私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提高“自私”的艺术,做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惹人讨厌的“自私”的人。当然,我们要明白,一个能被大多数人的行为所接受的“自私”的人,一定是局限在合理的自私上。在合理自私的前提下,应该注意什么?

任何时候,人都不要只想着自己,一定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个世界上,你不是唯一聪明的人,但大多数人都不傻。把别人当傻子,自己可能就是最大的傻子。不要以为不被告知就可以糊弄过去。有句话说得好,午夜前为自己着想,午夜后为别人着想。在利益面前,不能一个人吃饭。当你用勺子在锅里钓鱼的时候,一定不要禁止别人用勺子在锅里取。否则你会被别人得罪,你也一定会被别人讨厌。

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面面俱到。你有你自己的私心。你要明白,和你打交道的人和你一样自私。你渴望利益最大化,他们也是。你想要什么人就想要什么,人心相通,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你想让这种好处持续下去,你就得调整自己。李嘉诚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七分有理,八分可以,只取六分”的商业惯例,不仅适用于商业,也是人际交往的普遍法则。人家跟他合作开发房地产,他总会问别人要项目多少利润。如果人家期望5%,他总是超出别人的期望给别人。给人惊喜,这是长期人际合作的法宝,也是为自己获取更多利益,别人不反感的秘诀。

做事要体谅别人的感受,在别人能承受的范围内,多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生活中的大部分矛盾纠纷,除了利益之外,大多是因为言语不当引起的。民间有很多说法,形象深刻。比如说,说得好,水是可以点燃的,说得不对,油是不能点燃的。另外,说得好,三冬暖,说得不好,六月冷。可见,学会好好说话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法宝。当一个诅咒从你嘴里说出来,它一定是真的。人生最无奈的就是语言不好掌握。表达爱意的时候,也许不算有力,但伤人的时候,却像刀子一样锋利,造成的伤害就像木板上的钉子。即使拔掉了,痕迹也永远无法修复。在与人交流时,一定要记住,说话的本质技巧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对方听到了什么。能说的不说,就不说。如果非要说想知道的,就不要废话了。

分清主次,认清场合,学会吃小亏,不要事事斤斤计较。人不要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拿走。当所有的好事都拿走了,坏事也就来了,物极必反。这是规律,也是规律。事情有主次,人有一生福。送礼可以出风头,主场漂亮,太好了可以收下。人家的舞台应该由人家来演。当主角不要脸红,尽力演好,主角要像主角。人家当主角,眼睛不红,自觉补台,是个好配角。当你转向观众时,你也应该热情地欢呼,而不是沉默。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与其藏着锋芒,不如抢风头。学会吃小亏,不要太斤斤计较,要学会“装”。“装”不是不真诚,装是一种高级的生活艺术。装傻,装傻,在别人眼里傻,在自己心里更通透。要懂事,懂人心,懂人性,没几个人会在意你的自私。

学会与人打交道。整合人际关系。人的一生,根本目的是追求幸福和快乐。再自私也离不开这个终极目标。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是保证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哈佛大学历时78年,耗资2000多万美元。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格兰特研究”已经证实,人生真正的赢家是那些有能力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更快乐、更健康”。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醒了我们,生活中的舒适程度和成就高度。

“自私”艺术的本质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对自我关怀的恰当把握,并没有忽视他人的存在。它是通过获取所给予的和平衡所给予的来实现的。当一个人的“自私”艺术提高到一定程度,就能从别人身上收获很多。神奇的是,要么是人们心甘情愿的付出,就像粉丝对偶像一样,要么是付出的人不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

“自私”的艺术在于艺术的自私。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