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先生

董世阳是我儿时伙伴,一块光屁股长大。地里扒拉出红薯,溪水一冲,咯吱咯吱,和我、易水寒三人就啃开了。不过,董世阳仍是喜欢烤着吃,挖个地洞,找些枯枝败叶,放进红薯去烤。香味刚飘时,董世阳抢先拿一个,滚烫的红薯从左手掂到右手,又从右手掂到左手,嘴里“咝哈”着。

他边吃边赞美,好像吃的是山珍海味。吃得急,他俨然成了戏台上的大花脸。高中时,董世阳常常回想那些往事,对我说,挖洞烤红薯的日子真美好!
我和董世阳一同考入H大学,结业后,又一同留在H市工作,易水寒跟着跑来H市打工。三人常一同小聚,董世阳总感慨怀才不遇,一心想着国外。我是个得过且过的人,能留在H城日子,已经庆幸不已了。董世阳对我安于现状很是不满。
很快,时机来了,单位派员赴美学习,董世阳成功当选。那天,我做东专门为董世阳饯行,易水寒作陪。那天,董世阳破天荒没发牢骚,相反,志得意满。
董世阳去美国的那段日子,我依然有滋有味地活着。三个月后,董世阳回国,我打电话说为他接风,电话中他自称董先生。他一进包间,让咱们惊讶不已:戴顶宽沿帽,裹着红围巾——然而气候并不冷,趴鼻梁上架着副蛤蟆镜。
我问他为何还戴着口罩,他手指房顶叹道:“你看这污染多严重,得治理了。不然,吸进去,会生病的。”好像那看不见的尘土此时正威胁着他的生命。果然,董先生连连咳嗽起来,他用手掩起鼻子,像是怕尘土浑水摸鱼。
董先生难掩怒火中烧:“门口的路很不齐整,在国外,早换成柏油马路了。不然,该问责的。”饭店的饭天然也无法适应他的胃了。他只夹了两口菜,就放下了筷子。他叹气,他抱怨:国人不懂养分搭配,甜辣不均,健康指数太低,养分结构不科学,哪能这样吃呢?他圆睁两眼,冷峻的目光透过墨镜——这会吃死人呢!他又叹口气说道。
“会这么严重?”我问。
见我质疑,董先生怒道:“你安于现状惯了!我在美国吃什么,很考究的。”他用食指敲了下桌子。
可我并不计划知道,满桌人也没有追问他考究的吃法。这好像出乎董先生的意料。所以,他保持沉默了。然而,他不计划沉默太久,他拉着我的手,又找到了往事的论题。
“小时候,泥洞里烤的红薯哪能吃呢?”他皱着眉头,不无遗憾,“在美国,决不能这样的。”
他的回想,这次并没引起我的共鸣。董先生感觉到了,所以,转过头,目光扫过满桌人的脸,感慨道:“你们不知道美国,天空瓦蓝瓦蓝,明月一轮,就像活在神话里。那饭也精致得很!”
像是配合街头魔术师的演出,大家轻描淡写地张开嘴巴,表明惊讶。这显然没到达董先生的心理预期。大家开端相互敬酒,董先生好像一下子成了局外人。他静静坐了会,摸起挂在身边的宽沿帽,站动身来拱拱手说:“你们玩,我不想在这里糟蹋光阴。”我要送送他,董先生又一哈腰:“见外见外。”他好像长了后眼,退着走到门边,旋开门锁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易水寒打来电话问我:“你猜,我昨夜看到什么了?”他笑得差点喘不过气来,“我看到董先生了。”
我猜疑易水寒的酒還没醒:“他昨夜不是和你我在一同吗?”
“我是说后来。”易水寒补充道。
原来,咱们散席后,易水寒走过街头大排档时,看到了董先生。董先生的桌上摆着一盘田螺、一碟炒田鸡,还开了两瓶三元的啤酒。那一刻,董先生正眯着眼,手捏着田螺,很投入地吸吮着,一副很沉醉的姿态。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